L-苏氨酸(72-19-5)

现货供应 免费样品
CAS NO:
72-19-5
纯 度:
99%
规 格:
1千克,25千克
价 格:
洽谈
 
马上询价

基本信息

  • L-苏氨酸
  • 72-19-5
  • L-2-氨基-3-羟基丁酸;L-α-氨基-β-羟基丁酸;L-羟基丁氨酸;L-异赤丝藻氨基酸;α-氨基-β-羟基丁酸;L-苏氨酸;(2S,3R)-2-氨基-3-羟基丁酸;L-异赤丝藻氨基酸;2S,3R)-2-氨基-3-羟基丁酸;丁羟氨酸
  • C4H9NO3

  • 119.12
  • L-threonine
  • 200-774-1
  • 1.307g/cm3
  • L-Thr;L-α-amino-β-hydroxybutyric acid;L-2-amino-3-hydroxybutanoic acid;L-β-hydroxy-2-aminobutyric acid
  • 162.936oC
  • 255oC
  • 345.803oC at 760 mmHg

详细信息

L-苏氨酸(L-Threonine)是一种有机物,化学式是C4H9NO3,分子式为NH2—CH(COOH)—CHOH—CH3

L-苏氨酸是W·C·Ro1935年发现在纤维蛋白水解物之中,并证明它是最后被发现的必需氨基酸,其化学名称是α—氨基—β—羟基丁酸,有四种立体异构,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只有L—型。

中文名

L-苏氨酸

外文名

L-Threonine
(2S,3R)-2-Amino-3-hydroxybutyric acid a-Amino-β-hydroxybutyric acid

别    名

L-羟基丁氨酸 (2S,3R)-2-氨基-3-羟基丁酸、L-α-氨基-β-羟基丁酸、 L-异赤丝藻氨基酸L-α-氨基-β-羟基丁酸

化学式

C4H9NO3

分子量

119.1192

CAS登录号

72-19-5

EINECS登录号

200-774-1

分子式

NH2—CH(C00H)—CHOH—CH3

ChEBI

57926

MDL号

MFCD00064270EIN

RTECS号

XO8590000

BRN号

1721646

PubChem号

24900544

闪    点

162.94℃

沸    点

345.80℃

密    度

1.307g/cm³

L-苏氨酸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:①合成法;②发酵法;③蛋白质水解法三种。现提倡用发酵法生产。

方法一、直接发酵法

1.发酵法是以糖、氨、高丝氨酸(homoserine)为培养基,用产谷氨酸小球菌(glutaminus)等发酵后精制可制得L-苏氨酸

以葡萄糖为原料,选育营养缺陷型兼结构类似物合成中的反馈抑制与阻遏,达到L-苏氨酸产酸率为18g/L,谷氨酸棒状杆菌,产酸率为14g/L,黏质赛杆菌率14g/L。

葡萄糖[黄色短杆菌、谷氨酸棒杆菌、黏质赛杆菌等]→L-苏氨酸。 [1] 

2.用产谷氨酸小球菌或短杆菌棒杆菌等使糖类、、高丝氨酸发酵后,再经过精制而制得,发酵液中浓度可达5~20g/L。

3.以巴豆酸或以甘氨酸为原料制得。也可以葡萄糖或淀粉为原料,经由大肠杆菌、黄色短杆菌、谷氨酸杆菌或钝齿棒杆菌为菌种经发酵精制得产品。

方法二、化学合成法:

因化学合成所得的苏氨酸(L-苏氨酸)为4种光学异构体的混合物,即DL-苏氨酸。其中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为L型苏氨酸,故需将苏体从别体中分离出来,再进一步进行光学异构体拆分,以得L-苏氨酸。

烟草:BU,22;FC,21;合成:可由蛋白质(如酪蛋白)经水解、精制而得,或由丙烯酸衍生物中甲醇和乙酸汞合成。

甘氨酸铜在碱性条件下与乙醛作用,发生类似的羟醛缩合反应,合成苏氨酸铜的苏体和别体两种混合物,根据其稳定性和溶解度的不同,经脱铜可分离出苏体DL-苏氨酸, 最后拆分得L-苏氨酸。现将小试合成和放大的生产工艺分别介绍如下。 [1] 

小试合成工艺:

甘氨酸制备 将一氯乙酸189g(2mol)、甲醛溶液2100ml(3.3mol),混合后冷却至10℃以下,滴加浓氨水750ml(10mol),控制滴加速度使温度不超过10℃。加完氨水后保温30℃,4h。减压浓缩至300-400ml,有结晶析出。经洗涤、干燥得甘氨酸粗品,在将甘氨酸粗品加入约1.5-2倍量的水,加热使其全溶,加活性炭1%脱色;过滤取滤液,再加入2-2.5倍体积的甲醇,置于冰箱中过夜,过滤取结晶,得苏氨酸(L-苏氨酸)精品。收率约60%-68%。

甘氨酸铜的制备 取甘氨酸100g,加水7L,加热60℃使其全溶。然后缓慢加入碱式碳酸铜80g,于60℃下保温1h。趁热过滤除去未反应的碱式碳酸铜。收集滤液让其自然冷却,析出蓝色针状结晶体(含1分子结晶水),过滤取结晶,经洗涤、60℃干燥,得甘氨酸铜,收率95%-98%。

苏氨酸铜的制备 取甘氨酸铜52.5g,加入425ml甲醇搅拌使溶,然后于10℃以下加入乙醇80ml,待温度不再上升,再加入5g氢氧化钠预先溶解于90ml的甲醇溶液,60℃保温反应1h。趁热滤去不溶物,收集滤液加入冰醋酸5.5ml,减压回收甲醇至干,再加75ml甲醇搅拌分散后冷却过夜。过滤收集结晶,经洗涤、干燥得苏体和别体苏氨酸铜的混合物,收率68%-74%。

脱铜、精制 取上述苏氨酸铜427g,加入10%氢氧化氨溶液6L,使其全部溶解,过滤收集滤液,上732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,用2mol/L氨水和水洗涤,直至洗脱液茚三酮不显色为止。合并洗脱液,薄膜浓缩至1.5L,再加3L乙醇使其析出结晶,置于冰箱过夜,过滤取结晶,得DL-苏氨酸粗品。收率62%-73.8%。

取DL-苏氨酸粗品42g,加126ml水加热使全溶,脱色过滤取滤液,加入252ml乙醇,冷却过夜,过滤取结晶得精制DL-苏氨酸。收率87%-91.3%。

拆分、精制 将精制的DL-苏氨酸810g、DL-苏氨酸90g、水2.88L混合,缓缓搅拌(约50r/min),并加热至95℃以上使其全部溶解。再降温至40℃,并加入DL-苏氨酸总投料量的10%的D-苏氨酸作品种,缓慢冷却至30℃(平均每15min降1℃),析出结晶D-苏氨酸,过滤取结晶,并与80℃干燥,得D-苏氨酸。收集滤液,投入与拆分出的D-苏氨酸等量的DL-苏氨酸(约150-170g),保持总体积不变,同拆分D-苏氨酸同样的操作(但降低温度至40℃时,加入的晶种为L-苏氨酸),得L-苏氨酸。如此反复操作,即可将D-苏氨酸和L-苏氨酸拆分开。

合并相应的D-苏氨酸粗品和L-苏氨酸粗品,分别进行精制,即重结晶。分别取D和L-型苏氨酸,分别加水4倍,加热90℃至全溶,1%活性炭脱色,趁热过滤收集滤液,分别加入2倍体积的乙醇静置冷却,不时搅拌,析出结晶,得D-苏氨酸和L-苏氨酸精品,收率87.3%-91.6%。

L-苏氨酸的含量在95%以上,[α]20D-26°--29°,纸层析呈现一个斑点。 [1]

放大的生产工艺:

甘氨酸为原料,先与碱式碳酸铜反应生成甘氨酸铜,此时其α-H具有活性,在碱性条件下甘氨酸铜与乙醛作用可发生类似的交叉醇醛缩合反应,而生成DL-苏氨酸铜(包含有苏体和赤体),然后经离子交换、脱铜分离出苏体DL-苏氨酸,最后采用诱导结晶法D-苏氨酸和L-苏氨酸拆分。其反应如下:

甘氨酸铜的制备 在500L反应罐中,投入50kg甘氨酸,加入350L水,40kg碱式硫酸铜保温60℃1h,过滤弃去未反应的铜盐,收集滤液,静置冷却过夜,过滤取结晶,60℃烘干,得蓝色甘氨酸铜

苏氨酸铜的制备 在1000L反应罐中,投入75kg甘氨酸铜,再加入甲醇600L,搅拌使其溶解,再加120L乙醛、90L5%KOH甲醇溶液,搅拌保持60℃1h后,滤取不溶物,滤液加5.5L冰醋酸,减压回收甲醇至干,加75L水搅拌分散后于5℃静置过夜,过滤取结晶,洗涤、抽干得苏体和别体混合苏氨酸铜。

离子交换、脱铜分离得DL-苏氨酸 将上述苏氨酸铜40kg、10%氨水1000L分别投入到2000L的反应罐中,搅拌使其溶解,过滤取滤液上732阳离子交换柱中(400mm×200mm),再先后用2mol/L氨水和去离子水洗涤。合并洗脱液,薄膜浓缩至150L,加入300L乙醇,搅拌,冷却至5℃结晶过夜。过滤取结晶,80℃干燥得DL-苏氨酸粗品。

浓缩、精制 取40kg DL-苏氨酸粗品投入500L反应罐中。

用途

1.主要用作营养增补剂。与葡萄糖共热易生成焦香和巧克力香味,有增香作用。也可用于生化研究。

2.作饲料营养强化剂苏氨酸是一种必需的氨基酸。苏氨酸常添加到未成年仔猪和家禽的饲料中,是猪饲料的第二限制氨基酸和家禽饲料的第三限制氨基酸。添加于以小麦,大麦等谷物为主的饲料中。

3.营养添加剂,亦用于配制氨基酸输液和综合氨基酸制剂。

 

公司信息

山东丰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
  • 公司规模:
  • 公司类型:
  • 认证信息:
  • 所在地区:
  • 联系人:
  • 电话:
  • 手机:
  • QQ:
  • 网站:
  • 地址:
该公司其他推荐产品
文莱胶
文莱胶
96949-22-3
99.9%
D-甘露糖
D-甘露糖
3458-28-4
99%
柠檬酸铁铵
柠檬酸铁铵
1185-57-5
99
乳糖
乳糖
13803-65-1
99
威兰胶
威兰胶
96949-22-3
99
定优胶
定优胶
96949-22-3
99